由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任林教育基金會,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辦理的「耶魯電影讀書會」,在任林基金會梁美霞老師與財政系楊子菡教授共同主持下,邀請社區民眾透過看電影及討論分享,以社群方式進行終身學習。在114年8月28日,有46人齊聚在北大圖書館六樓,舉辦第25場電影欣賞,一起欣賞了2006年上映的《海鷗食堂》。
本片由荻上直子導演、小林聰美主演,拍攝地點在芬蘭赫爾辛基,影片節奏緩慢、是一部充滿療癒氛圍的小品電影。劇情主要描述女主角幸惠在芬蘭開了一間小餐館「海鷗食堂」,一開始門可羅雀,慢慢地卻吸引了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有哈日族的在地年輕人湯米、旅居異鄉的日本人小綠、及心懷煩惱孤單的正子;彼此透過咖啡、肉桂捲、飯糰的交流,在平淡的日常中找到各自生命歸屬的療癒故事。
觀影畢、休息片刻之後,美霞老師和楊教授一起發放臺灣道地美食加大版的黑糯米飯糰與所有夥伴分享,來個台式下午茶,接著進入心得分享階段。美霞老師指出生活習慣造成不同的飲食文化,兒媳是日本人,常用米飯包喜歡吃的肉鬆、肉末、小黃瓜、海苔等,揉成飯糰就可以吃了,以此引導大家輕鬆分享各自從影片中的看見與悸動。
劉淑理第一個分享,她認為幸惠很親切有禮貌、小綠態度就不一樣,也疑惑正子為何會把行李搞丟了?但大家透過海鷗食堂,卻找到彼此的共鳴與相互支持慰藉。簡淑貞則提到去日本旅遊吃了許多冷壽司,返台兒子接機要請吃大餐,她告訴兒子「我只想吃一碗有熱湯的切仔麵!」。李苡禎覺得日本給她的感覺是快步調、芬蘭是慢步調,很佩服幸蕙很有勇氣不計成本去開餐館。梁丕賢認為女主角幸惠既漂亮又善良,有智慧、愛心和耐心,是位完美的女性。
陳惠珠十分佩服女主角幸惠,即使初期無客人,她仍以親切微笑堅持初衷,劇中透過「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會想做什麼?」的提問,引出對人生快樂與意義的思考。正子的牽掛與責任,對照芬蘭的悠閒與自然,啟發人要學會放鬆;食堂最終象徵一處有人文氛圍、友善關係與心靈安慰的空間,提醒我們在人生晚年更需珍惜人文、人情與溫度。
汪瑜妗分享劇中幸惠展現的親和力,以自然接納與溫暖待人,令人窩心。並回憶110年與女兒在澳洲野餐自製海苔飯的經驗,體會美食與陪伴帶來的快樂與感動。陳百芳也分享道:主角幸惠展現強大的內心力量,無論逆境或順境,都以平和、友善、微笑接納一切;她接納陌生人(讓小綠同住)、面對突發狀況不受情緒影響,生活自律,展現隨緣而安的心境,令人敬佩。
賴素卿認為影片中呈現家庭、夫妻、親子及跨文化交流的各種關係。例如透過在地哈日族湯米請小綠幫忙翻譯的語言誤會,令人莞爾一笑;正子卸下長期照顧父母的責任來到芬蘭散心;中年婦女透過幸惠分享東方巫術「稻草人詛咒」情節,找回離家出走的老公,象徵科學難以解釋的玄妙;片中小綠重複兩次——「在這個世界上,你以為很多事情你都知道,但其實你並不一定知道」——讓人深受啟發,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謙卑與開放的心。此外,海鷗食堂不只是餐廳,更是朋友間互相支持與幫助的溫馨空間;幸惠與小綠兩人因「科學小飛俠」歌詞的連結,建立起互相欣賞與信任的友誼,也因此邀請小綠到家裡同住、以及免費提供哈日族湯米免費咖啡的熱情讓人備受感動。對比影片中2006年的背景與現代的社會氛圍,當時人際互動單純而友善,與今日高物價、詐騙氾濫與防衛心態形成對照,這樣的情節讓人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也啟發我們珍惜單純的人際連結與溫暖待人的價值。
李悅音指出這部電影雖拍得「很好、很溫馨」,但其劇情在今日社會看來卻像一場不切實際的美夢。她指出,無論是角色們缺乏計畫的冒險精神(如閉眼指地圖決定人生),還是完全違背商業常理的開店模式,都顯得過於理想化。在社會變遷快速的當下,電影所描繪那種「總會碰到好人」的幸運,更像是一種對純粹人性的嚮往,這部作品成功營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但,當今詐騙橫行,也恰恰凸顯了它與需要謹慎規劃的現實生活之間的鮮明對比。
譚少宏認為,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在人生階段轉換時,找到新目標與自我價值」。片中的正子與小綠,都因為人生任務告一段落而感到迷惘,於是鼓起勇氣前往陌生的地方沉澱,重新尋找方向。劇中的每個角色都透過「放下」與「突破」完成了轉變:如正子放下找不回的行李,幸惠的菜單也融入了當地特色。這部電影啟發我們,在面對人生轉變時,都應勇敢地去尋找下一個目標與價值。
閻筱蘭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轉換與療癒」。片中角色為了擺脫原生國家的生活壓力,選擇來到悠閒幸福的北歐國家芬蘭,尋求心靈的轉換。主角開設的食堂,便是一個用美食傳遞溫馨、讓人放鬆的療癒空間。其中,正子的轉變尤其深刻:她因行李遺失,反而得到契機,開始每天換穿新衣,藉由這個「小確幸」跳脫一成不變的憂鬱,為心境帶來喜悅。最終,電影傳達出「生命影響生命」的溫暖訊息,人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療癒了自己。
楊子菡教授將電影劇情昇華為深刻的人生哲理。她首先以正子遺失的行李,闡述「放下執念」的過程。正子起初被尋找行李所困,象徵著被過去束縛,直到她在森林中與自然連結後,才獲得真正的釋放與快樂。當她不再執著時,行李的內容已不重要,這引導我們反思:「什麼是阻礙我們前進的行李?」接著,她分析主角幸惠的內在力量。幸惠如「絕緣體」般不受外界負面情緒影響,其穩定源自她透過運動、修行建立的生命中心,她順應「生命之流」,溫柔接納人事的聚散離合,其食堂的成功不在商業,而在於實現了人與人溫暖連結的夢想。女主角幸惠的平靜與自律,如運動、氣功,啟發人內心平穩的重要;透過宗教與信仰能帶來安定力量,環境與學習也能滋養心靈。最後,楊教授也提出主要觀點:我們每個人都在經營自己的「海鷗食堂」,譬如教室就如同她的食堂,學生就是她的顧客,無論是老師對待學生、或我們在生活中的任何角色,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款待周遭的人。她鼓勵大家思考如何經營自己的食堂,為他人帶來支持、安慰、成長與喜悅。
總結來說,《海鷗食堂》是一部溫柔而充滿療癒感的電影,它沒有複雜的故事情節,卻用最樸實的方式,傳達了關於生活、美食、友情與自我接納的深刻啟發;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仔細品味日常中的小確幸,並勇敢地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