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麗的寂寞芳心」透過詩人余光中對李清照的比喻,帶出千古才女的悲歡歲月。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及北大圖書館,於4月14日下午,在圖書館六樓會議室舉辦「一代才女的悲歡歲月-李清照」文史講座,由美國石氏基金會前執行長石賡老師主講,吸引73位現場師生與27位線上參與者,共近百人熱情學習。這也是文史講座首次介紹女性文學家,石賡老師特別做了半年的功課,了解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生命軌跡與詞作精神,結合歷史事件與文學賞析,引領學員穿越千年時空,體會一位才女在歷史洪流中堅毅不拔的韌性。
書香門第出身,才情初綻的少女時光
李清照生於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為北宋文學名士、蘇軾門生,母親則出身於王氏士族,其外祖父王珪曾任宰相,自幼深受文學氛圍薰陶。她在十四五歲便以《如夢令》嶄露頭角,傳為京城佳話。「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透過簡潔的語言描繪少女醉遊西溪的情景,既有生活趣味,也藏青春嬌憨。這是李清照的第一首戀曲,既有醉意,又有少女的淘氣,格律工整見出李清照的詩詞天份。另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以自然景物映照內心情緒,隱隱傳達少女對愛情與變化的敏感與疑惑;同時石老師也幽默的表示,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常常有飲酒的畫面和心情感受,益加凸顯這位奇女子在古時社會中的特別。
婚後共譜佳話,政局驟變命運流轉
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的婚姻堪稱門當戶對。兩人初識於元宵節花燈夜,相見傾心,李清照以〈點絳唇〉抒寫情愫:「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首詞既描繪了少女愛情的羞澀,也流露文人閨秀對美感與意境的極致掌握。婚後兩人共譜文藝佳話,夫唱婦隨,熱衷金石書畫之蒐集與研究,合著《金石錄》,並且收藏許多古書字畫及前代金石碑版。但命運無情,政局驟變,父親李格非被列為「元祐黨人」遭貶,李清照亦被迫離開京城,遠赴濟南。此間名作〈醉花陰〉即傳達她對夫婿的深切思念:「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細膩描寫秋節孤寂的感懷,從香爐的餘煙、黃花的幽香,到簾幕間的風聲,層層鋪墊,寫盡深閨寂寞。
面對國破家亡,堅韌女力文風轉變
李清照43歲時值靖康之難,金軍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擄走宋徽宗、欽宗及大量宗室婦女,北宋滅亡。趙明誠當時為江寧知府,卻在軍情緊急、敵軍逼近時,縋城而逃,失職失德。李清照為正直之士,父親李格非與其恩師蘇東坡皆為高風亮節之文士,她對趙的這種「棄守失節」極為失望,視為人格上的潰敗,也不再視趙明誠為能共患難的夫君。此後李清照與夫婿趙明誠攜十五車文物南逃,趙明誠也因此在南遷途中過世。〈夏日絕句〉是她對時局與人格的直率抒發「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史為鏡,彰顯志節,體現她晚年詞風不僅有常人熟知的婉約風,亦有豪邁、剛烈之氣。
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去世後孤苦無依,誤信文人張汝舟的殷勤追求而再婚。不料婚後張汝舟圖謀財物,並對她施以暴力,甚至謊報科舉欺君求官。李清照忍無可忍,毅然入稟告官,雖遭拘禁九日,在友人相助下出獄。當時權臣秦檜之妻王氏是李清照的表妹,李清照原可借其權勢脫困,但寧願受苦也不向權貴低頭。此舉顯示她對秦檜與其主和立場的輕蔑,也突顯其剛正風骨與文人氣節。最後李清照成功使張被革職發配,結束這段僅九個月的婚姻,展現風骨與女性的覺醒。出獄之後,李清照已歷經結婚、喪父、政局更迭與夫妻分離等人生大事,孤苦無依的她寫下〈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層層遞進,句句沉痛,道盡生命後期的沉重與寂寞。而晚年的李清照,也完成了與前夫趙明誠的願望,將《金石錄》完成。
而她最廣為傳唱的〈聲聲慢〉,更為千古詞壇所推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首句即以七組疊字排比,勾勒內心百感交集,悲涼到極致,講座尾聲,石老師以位於濟南的李清照紀念館中,李清照昂然站立的塑像;並對照岳王廟中,跪在地上的秦檜夫婦像,總結了李清照高風亮節的一生,沒有被命運打倒,而是以詞筆堅定自身精神位置,是女性的自覺回聲,也是時代興亡的清醒見證。
學員熱烈回應 期待更多主題
前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黃麗雲老師,本身也擔任「美好對話讀書會」召集人,會後分享聆聽石執行長抽絲剝繭李清照宋詞,深覺幸福,因為追尋古代女性的愛恨情仇,讓她明白思古幽情的隱意,若在今日亦可比擬瓊瑤的小說女角,真希望影劇界該將李清照的悲歡歲月化為影作,讓今天的世人在欣賞她的宋詞之外,更能了悟古人的弦外之音。
三峽長春會賈萬莉理事也分享,並謝謝「學老誌」發行人曾敏傑教授籌辦多次詩詞欣賞的演講,聽眾們永遠是意猶未盡;也希望北大長春會可以跟臺北大學代表性的軟性團體有許多的交流。學員林芳梅也感慨,李清照若在今日,絕對是張曼娟或吳淡如等級的女性文學家,她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聆聽聊齋誌異等不同面向的文學主題。
前耶魯社區主委賴素卿則透過李清照的詞,來印證其人生階段的心境變化,更結合歷史背景,讓我們理解這些情感並非單一感傷,而是有著時代重量的感懷。即使身處戰亂、喪夫、被誣陷,她依然執筆,寫下無數淒美動人的詞章,既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也抒發個人的悲愁。她的詞,不僅是宋詞的高峰,更是她靈魂深處最真實的寫照,不斷提醒我們,在逆境中保持自我、勇敢表達,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力量。
現場學員意猶未盡,紛紛回應還想多聽西廂記、四大奇書、聊齋誌異等主題,石賡執行長也承諾11月再度返台,為大家帶來新的文史講座。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及圖書館,今年起合作「學老講堂」,以石賡老師三場文史系列登場,未來將持續結合健康、人生等更廣泛的主題,5月6日將邀請台北教育大學陳龍安教授分享「第三人生創意思考」,歡迎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coZK7NpnsYw3XpDw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