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任林教育基金會持續合作,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推動「耶魯電影讀書會」,由財政系楊子菡教授與任林基金會梁美霞老師共同主持,透過觀賞電影與討論,吸引社區居民在臺北大學校園豐富第三人生;也於114年3月27日在北大圖書館六樓,順利舉辦第20場電影欣賞會,參與者也創新高,達到40人。今年心湖旁櫻花林盛開,這個場次除了大學城的居民,還有來自桃園、三重的夥伴們,大家一邊享受美霞老師帶來土城親友做的草仔粿,一邊欣賞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解憂雜貨店》日本影片。
劇情交織在1980年代和2012年代,圍繞著一間名為「浪矢雜貨店」,展開一連串懸疑又暖心的電影故事。影片先講述了來自丸光園孤兒院的三名年輕人--敦也、翔太和幸平,他們因犯下搶劫罪,而逃入這間已經廢棄的雜貨店避難。意外地,他們發現過去的求助信仍能穿越時空出現在店內,讓他們開始回覆那些來自過去的求助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接觸到不同的人生故事,也帶給觀眾對於人生許多的啟發。
劇中的求助者,包括有1、追夢音樂人克郎,他返鄉參加奶奶喪禮,被叔叔要求放棄音樂回鄉接棒家業(已家道中落的傳統魚業),但父親生氣克郎休學,但仍鼓勵他追求音樂夢想;2、遭受家暴的少女小芹,後來成為名歌手,唱著克郎譜曲、小芹也填詞「重生」;3、未婚生子的川邊綠,其女兒映子最終了解到媽媽是為了給她幸福的人生,才不計一切把她生下來,媽媽的落河不是自殺,而是帶發高燒的她就診而疲勞駕駛,因打盹導致意外,也終於釋懷自己的孤兒出身,重新面對未來的人生;4、面臨道德抉擇的晴美(迷芒的汪汪),正值人生黃金年代的22歲,為了賺取養父母的醫藥費,白天上班,晚上在酒店兼差,猶豫是否答應隱身當大老闆的情婦?馬上可獲取大老闆的一筆資金解決生活困境,卻意外收到回信「…妳決不能當情婦,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社會沒那麼好混!…妳要存錢買房(東京的小套房),等漲價再賣掉,拿這些錢去買股票、高爾夫球證...」等,後來她的人生獲得無比成功,成為丸光園的資助者。
電影中,這三名年青人逐漸理解自己的人生與這些故事間的關聯,進而也找到自我救贖的契機...。雜貨店老闆雄治先生雖非專業諮商師,但他展現了良好的傾聽與同理能力,給予溫暖而不帶批判的建議。但在他生病住院時,看到了一則新聞「川邊綠開車落河,一個月大的嬰兒獲救...」,讓他回想並自責自己的回信,是否影響曾經向他諮詢的這位25歲未婚懷孕的綠河(川邊綠)?
大家在觀看電影《解憂雜貨店》後,美霞老師引導夥伴們先靜默回想電影情節、人物特色、甚至小時候的柑仔店等。美霞老師率先分享小時候幫阿嬤到巷口柑仔店打酒的童年往事,店裡除了販售生活日用品,更是村莊訊息的交流站。淑理姐表示自己從小在雜貨店長大,看著爸媽一直忙到90歲才退休,最後景美街最後的一家柑仔店也熄燈了...;回想小時候常常要幫忙折紙盒,爸媽長時間顧店招呼鄰里親友,非常的辛苦!淑理姐也曾在平安線擔任諮商義工16年,對於片中解憂雜貨店老闆正向關懷、支持同理個案處境,更給予高度肯定。美霞老師也補充說明諮商者扮演傾聽接納的角色,幫助對方看清自己的問題,不批判也不給建議。素卿則是分享1980年代自己正值高中歲月,當時蓬勃發展的「張老師生命線」透過電話,為許多面臨學業、感情、工作困境、感到無助的人們,提供匿名、保密的傾聽和支持,張老師生命線和平安線提供的心理支持和功能,正與「解憂雜貨店」雄治老闆的暖心回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楊媽媽李悅音老師非常欣賞片中的配樂,注意到電影的背景音樂與當代流行的「量子音樂」相似,具有情緒療癒的效果;也分享小時候的柑仔店常常扮演接濟的功能,讓村莊的居民可以賒帳取貨過生活。陳榮安先生補充了「張老師」的功能與專業倫理,以及孤兒院有許多有才華的小孩需要被鼓勵與支持栽培;他還特別分享「簳仔店」的由來,早期是用一個一個圓圓的竹篩來裝置日常用品,陳列在小小的門口販售,因為規模不大,所以稱為「簳仔店」,後來演進為柑仔店、雜貨店,以及到現在的24小時便利商店。
楊子菡教授也淚眼潤溼的分享~她一邊欣賞電影,一邊被劇情感動,如被家暴的小芹、拒絕繼承家業追求音樂夢想的克郎、未婚生子的川邊綠、川邊綠女兒映子(出生一個月後因車禍成孤兒)、成功女企業家晴美,以及生長於優沃環境的皆月曉子與家中僕人私奔,後來僕人主動結束這一段關係,終身不嫁的皆月曉子創辦了丸光園孤兒院的生命故事等;他們的成功來自於選擇、不斷的努力和師長親友們的支持祝福!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成為怎樣?但給予正向及祝福的力量,卻會幫助對方走出屬於自己的天空!因為愛、寬恕與祝福,最終三位年輕人回到搶劫地,與被幫助過的成功女企業家晴美形成善的循環。楊老師也謙遜的表示,回想自己的生命過程中,也是接受許多正面的力量鼓舞,才成為今天的自己!
這部電影也讓大家了解到一般人的傾聽、同理與支持,以及專業諮商的重要。以諮商的專業考量而言,當個案以電話或書信求助時,諮商者不會給予直接的建議,而是幫助對方看清自己的處境,讓他們自行決定人生方向。尤其如果方法不當,一般人進行諮商也可能會產生內疚感,擔心自己的話語是否影響了對方的命運,甚至可能導致了悲劇?例如電影中的雜貨店雄治老闆在病床上的內疚...,特別叮囑他的兒子,要在他逝世33年後公佈他的遺書,來確認那些收到回信者的現況,雖然最後證實雄治老闆確實對這些人產生了正面的影響,但諮商不當也可能導致代價。人生歷程難免會遭遇到一些逆境,自己都需要學習一些抒發情緒的出口,例如可透過諮商、旅行、寫作、音樂等管道來釋放情緒壓力,重新釐清後再出發。
最後前耶魯社區主委賴素卿也分享到,這部電影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社會如何變遷,真誠的關懷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互動,永遠是撫慰心靈、引導方向的重要力量。早期的雜貨店不只是買賣場所,更是人際交流與互助的平台,如「賒帳簿」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現代社會也被大型連鎖超市取代,便利性提高,但人情味減少。所幸我們選擇移居三峽台北大學城,謝謝社科院USR團隊辦理這麼多豐富的活動,讓我們透過活動互相學習、朝向優雅老化,臺北大學USR計畫正發揮著「解憂雜貨店」的功能呢!
總而言之,《解憂雜貨店》不僅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時代變遷和不變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與現代、人情與效率之間的關係,並體會到真誠關懷所蘊含的強大力量,當一個人被賦予信任並認真做出選擇之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過去的選擇和努力的結果,我們更應當正向的樂活在每一個當下,自己無憂,適當時機也可以為人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