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蹲點.台灣」校園影展秀成果

本學期社科院USR計畫結合通識中心蔡怡玟老師的「文化、觀光與地理」課程,於3月21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邀請中華電信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所合辦的2024「蹲點.台灣」校園影展,進入北大與師生分享偏鄉服務成果。「蹲點.台灣」每年號召大學生兩人一組,利用暑假前往偏鄉社區蹲點15至20天,並於蹲點期間以「一手服務、一手記錄」,凝視地方、瞭解地方,並進一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本次內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呂詠倢(政大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黃丞琳(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分享蹲點在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所屬的「太平藍染工坊」,進行藍染活動策展;第二階段由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詹雅汶女士,以在地人的身份、角色與觀察,與第一階段的同學進行地方凝視的分享和對話;第三階段則是邀請獲得2024年「蹲點.台灣」大賞獎團隊之一的卓益聖、游竣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分享其在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所蹲點的「益棋走東源」服務成果。

在第一階段,呂詠倢與黃丞琳分享其所蹲點的「太平藍染工坊」,是「蹲點.台灣」計畫中,少數不像其他蹲點任務,而是以地方行政區為基地的服務場域;她們認為此次蹲點更像是到機構實習。剛到之初,二人非常焦慮,最後,在瞭解與習慣環境和發現日常之後,她們決定發揮自身過去策展與佈展的經驗,協助2024年頭汴坑染物祭E展區之製作。之後,二人幾乎在工坊裡學習藍染和討論策展相關細節,如展區劃分、展品設計、布料揀擇、預算安排等,最後該展區以「微光森林・彼時此刻」命名,藉以展現藍染布品飄盪在山林之間的頃時片刻。

「剛開始真的沒想過會有這麼深刻的體驗,」呂詠倢與黃丞琳表示,「在這裡,我們不只學會藍染技法,更深刻體會到當地的生活與故事。在一起製作作品、準備展覽,也讓我們更瞭解什麼叫做陪伴與傳承。」「十五天的蹲點,是學會接受突如其來的變化並順其應變」黃丞琳更說道。同時,二人也在工作中,更為瞭解詹雅汶專案經理與設計師江婕妤,是如何一同經歷太平藍(Taping Blue)初始時的定位不明、比賽失利,以及最後一同重整方向將太平藍推向世界舞台的心路歷程。

整體而言,蹲點計畫對呂詠倢與黃丞琳而言,是一場帶著夢想起飛又踏實落地,同時對地方既抱浪漫的凝視,又回以務實為終的地方策展經驗。此外,蹲點期間二人也前往頭汴國小,進行型糊染的推廣教學與展品製作;過程中,孩童們的直觀、野性與純粹,也深深感染了二人,讓她們找到且也反思了生活中的簡單、純粹與美好的樣貌。

第二階段則由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詹雅汶,以在地人和地方經營團隊身份,跟大家分享。詹雅汶提到,「太平藍染工坊」前身是「太平頭汴坑工作站」,2008年後,工作站開始號召社區,重拾舊有生活中的藍染。當時雖有社區居民願意投入,但基金會可惜卻無法提供穩定職津。之後,在基金會力邀藍染工藝師、設計師與大專院校教師的加入指導後,「太平藍」才真正站穩腳步。

關於「太平藍」,詹雅汶希冀延續的是一種在生活中的工藝學習,同時藍染除原料取之於大自然外,其染後所排放之廢水,對環境也不致於有汙染,非常符合現代追求的永續發展。也因此,基金會希冀可以從推廣工藝,慢慢延伸至環境教育、美感教育,邀請地方學子與居民一起參與。目前基金會也與鄰近的東汴國小合作,由校方提供空間,讓學生從大菁種植,再到作品藍染,使其成為籌措畢業旅行基金的義賣品。此外,基金會也發現過去臺灣藍染作品很少以主題系列呈現展出,於是近年策略性運用不同藍染技法,並借重設計師至國外參展經驗,終於在2017年,「太平藍」就以主題系列家飾用品,首度在巴黎登場,驚艷不少外國友人。

近來,頭汴社區也因產業老化、青年外流,面臨諸多挑戰。於是,詹雅汶亦談及,目前工作團隊已將觸角延伸至農業廢棄物之運用,如枇杷、龍眼、荔枝等枝葉(尤以枇杷,台中太平是全台重要產區),發展天然植物染,為地方開啟具有特色的染布工藝。基金會先是向農民收取枝葉,再將收益回饋予農民與工藝師,期能建立一完善的地方經濟循環模式,嘗試解決本區青年人口外流與地方產業發展的困境。

詹雅汶走來一步一腳印,說道「台灣未來的藍染之路,到底在何方?我們很用心思考傳承與永續,走到現在其實不期待多做什麼,而是帶著思考,看到地方的未來,聚焦未來可以如何交棒。同時,藍染的生活環境,對我而言,包含了山河與溪海,簡單純粹。我們在這之中,找到了太平藍,同時也找回藍染在太平生活裡的顏色。」於是,太平的藍染是多彩的、温暖的,同時也是屬於太平地方的藝術、生活、文化與觀光。

第三階段中,卓益聖、游竣棋則是分享到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蹲點時的服務記錄。二人初到東源之時,由於人生地不熟,實際上有點焦慮和沮喪,不知道要從何開始,又要如何以一手記錄,一手服務地方社區。之後,在經過幾日的觀察、和地方人士的交流與思考,最後以支撐起文健站最重要的嘉惠姐,為其鏡頭下的主角與記錄。

卓益聖、游竣棋初到文健站時,就聽嘉惠姐提及,從七月起,她就少了一位工作夥伴,壓力備增,因為從站區的打掃清潔、幫長者打菜、替長者設計課程與上課,甚至為未到的長者盛裝送營養午餐,都需要一個人獨自完成。之後,他們跟著嘉惠姐一起到部落送餐,每每看著她獨自一人騎著機車穿梭在部落之間,為的是照顧部落多數長者的白天起居,就不禁對嘉惠姐肅然起敬。因為儘管日復一日,做著同樣的事情,嘉惠姐仍然保持慣常地溫暖與初衷。這讓他們在平凡中探見部落的真性與人情,同時也在平凡中看見嘉惠姐的樸實與偉大。

文健站平常熱鬧得像部落的活動中心,有些長者務完農後,會來文健站休息聊天。同時,在課程過後,也會一起享用營養午餐。文健站提供各種豐富的活動與課程,著實給予部落裡的長者每天不同的驚喜,讓他們每天都有動力來此與大家一起活動。然而,儘管文健站在他們的敍述中是熱鬧繽紛,二人卻話鋒一轉,總是語重心長,口氣較為沉重地跟大家分享東源目前正也處在少子化、高齡化、人口銳減、長照人力不足的地方。二人對於東源凝視的視角,是温暖中帶著些許沉重,因為往往在一天活動過後,總感覺自身力量是如此渺小,部落擺在眼前的困境卻無從協助。而這一路,卓益聖、游竣棋偶爾也會接到嘉惠姐的請求,幫忙代課,讓二人覺得備受信任,開心能為嘉惠姐分擔。最後,二人想著除了以每日記錄報導文健站的日常之外,再經過一番思考與觀察後,製作了一本設計課程的參考書(也就是幫長者上課時的種種課程設計指引與參考),為嘉惠姐、文健站與蹲點的東源村,留下一個實用且又具有特別意義的紀念。

活動最後,蔡怡玟老師也請大家思考在這三階段的分享中,大家對於地方的觀感與凝視,是否存在著觀者與被觀者之間的流動與差異。在此,有初來乍到的外部者(如呂詠倢與黃丞琳、卓益聖與游竣棋),一開始先是帶著浪漫的視角進入地方,最後透過近身觀察,凝視地方,發現地方;沉重者有如卓益聖與游竣棋在凝視地方時,時而發現問題,時而覺得無奈,時而又覺得到底我們能為地方做些什麼?而內部者(如詹雅汶專案經理)則是以務實經驗,告訴我們地方該何去何從,是一種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思與凝視,並也對地方抱著未來期待的踏實與樂觀。而蔡老師也回應中華電信基金會最初一開場時所提及,蹲點是一種生活、是一種碰撞,相同的,我們對於地方的凝視,也是一種在生活碰撞之下,所產生種種對於地方的各種觀看和凝視。而到底什麼是地方?蔡老師最後期許大家,進入地方,我們都可以擁有自身的觀點,但是最後也都要能更客觀的看待地方中的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才好。
一場關於地方又感性又知性的分享,就在蔡老師鏗鏘有力的話語中,畫下了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