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頒獎典禮,於114年4月8日下午在台北遠東香格里拉飯店三樓盛大舉行,這項高教界的重大活動,共有全國30多位校長與副校長出席,現場出席人數超過兩百人。在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致詞後,由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臺大心理學系黃榮村名譽教授、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陳美伶董事長等,分別頒獎肯定榮獲殊榮的40所學校。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亦獲得本屆「人才共學組」的楷模獎,由社工系曾敏傑與劉素芬教授及許育甄計畫經理代表出席,並由曾敏傑教授在得獎致詞中,和與會人士分享剛出版的第七期《學老誌》,一份由國立臺北大學善盡社會責任,獻給全國中高齡者的公益刊物,以幫助中高齡者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到來。
本屆報名件數達215件,年增25.7%,由35位評審評選,經一審書審、二審面審後,最後共有40所學校獲得67項大獎,獲獎比率為31.2%,競爭十分激烈。《遠見》智庫總編輯李建興也在大會簡報中表示,USR已成為大學治校的要務,是研發、教學外的第三責任,而USR經過迭代更新,不斷進步,本屆評審團也評選出十大特點,包括戰略、本質、獨創、賦能、擴散、迭代、連結、有機、可評、影響等,未來將可做為各大學執行USR專案的參考。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本次參賽的計畫名稱為-「前瞻超高齡的大學3E行動計畫」,遠見雜誌於今年四月號466期公布評選結果時,對於得獎計畫的介紹為「以高齡化為核心的教育創新,採用5S(學生、長者、據點、跨校、全國)與3E(創建、服務、培力)架構,系統性設計應對高齡化社會的行動方案。同時設立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開設高齡學分學程與微學程,將學術資源與社區需求結合。」同時該期雜誌記者張真撰文也指出,「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臺北大學師生攜手社區長者,以『前瞻超高齡大學3E行動計畫』翻轉高齡價值,不僅服務在地,更將影響力擴及全台,為高齡社會注入新活力」。
曾敏傑教授在地方創生基金會陳美伶董事長頒發獎盃後,致詞的得獎感言如下:
「2017年教育部開始推動USR計畫,其實大學裡面多數的老師是非常抗拒的,因為大學還是以教學與研究為主,但對於擔任行政工作的我和多數的在座各位,我們只好跳下來身先士卒。我們在種子型計畫結束之後,先成立了一個在地的鳶山社會實踐協會,將學校的教授代表和社區代表結合起來,因為擔心政府和政策可能不見了,所以要預作延續的準備。接著在萌芽型計畫結束之後,我們也發現USR需要在大學內部紮根,不能僅靠這種臨時性的預算跟編組,所以又成立了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
最後到了深耕型計畫,我們發現不能夠只看在地,我們需要把我們的眼光看到更多的社會需求,尤其高齡化來了;所以我們除了銀幕上這個計畫,也是大學回應高齡化的整體計畫之外,我們又夾帶了一點理想性;就是在高齡化之後,很多人是非常茫然的,因為老化來得比預期的更早,然後呢,長壽會比我們預期的更久。對於這樣一個社會的趨勢和發展,個人沒有準備好、家庭沒有準備好,我們的社會、甚至國家也都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們發行了我手中的這一份《學老誌》。
各位都知道雜誌現在的經營非常辛苦,一家一家的關門了,但是我們大學可以來填補這個空窗,用我們大學中的知識和資訊,來彌補面對高齡化的空窗;那我們需要多少經費呢?其實,二十萬的經費、帶領一群有熱情的年輕人,加上大學裡面的知識,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社會的需求,在每三個月一期的雜誌當中加以滿足。臺灣的社會並不缺錢,而只要二十萬元,就可以編出一期雜誌。
最後,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強調人才培育和在地聯結,但是我們可能被教育部這項目標限縮了、框架了;其實,大學還可以更大!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