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石賡談漢字 觀歷代書帖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圖書館、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持續辦理文史學老講座,以「漢字的演進與書法的故事」為主題,於11432430日辦理兩次講座,邀請美國石氏基金會前執行長石賡先生親臨授課。石賡以豐富的圖文以及幽默的語言風格,展示三大經典名帖,為觀眾揭開漢字演變與書法發展的歷史軌跡,兩場演講合計吸引現場128人次、線上53人次參與。石執行長再次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觀眾從甲骨文一路走過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與草書,直至近代各式書體,並輔以歷代書法名家的代表作,讓聽眾如入文化寶庫;現場他也帶來許多自己收藏的字畫,讓學員大開眼界。接著4月14日也將辦理「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專題,歡迎對文史有興趣的朋友們報名參加,連結https://forms.gle/eRvsdfuQoPBPCvFM8

王羲之《蘭亭集序》:酒酣耳熱下的千古神作

東晉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歷史、文學與書法價值堪稱三絕。石賡娓娓道來其創作背景:公元353年,上巳節三月三日,王羲之於會稽山陰蘭亭邀集四十餘位文人雅士,共同踏青、臨流賦詩。眾人以「曲水流觴」的方式傳遞酒杯,興之所至吟詩作對,留下三十七首詩篇。王羲之酒酣之際提筆寫序,情文並茂,字字生輝,成就了千古絕唱。蘭亭序文辭開朗、情致盎然,初談宴會之樂、友情之誼,後轉而感喟人生短暫,從歡樂轉至淡淡的哀愁。書法線條自然流暢、結構多變,呈現出書家心境的變化與手筆的自由揮灑。石賡特別指出,王羲之翌日酒醒重寫數次,皆不如原稿,終自歎:「此神助耳,吾何能及之!」

蘭亭原稿後來傳至其第七代孫智永和尚,再交由弟子辯才和尚,成為永欣寺鎮寺之寶。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愛不釋手,派欽差蕭翼設計取回真跡,自此收入內府。《蘭亭集序》真跡雖隨唐太宗殉葬,但歷代摹本流傳甚廣,其中以馮承素的雙鉤填墨本最為著名,現藏於台北故宮。王羲之字體多樣,形態活潑,尤其在行書中展現「以行草之勢寫楷書之骨」的精神。他的影響深遠,後世稱他為「書聖」,書法之道自此樹立標竿。石賡特別帶了一個聖旨捲簾,演出蕭翼向辯才和尚取得蘭亭集序的情境,博得現場學員莞爾一笑。

顏真卿《祭侄文稿》:筆尖含淚,血書家國情仇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出自唐代名臣顏真卿之手,是一篇情感激昂、筆墨淋漓的悼念文,也是書法史上極具張力與感染力的作品。石賡講述其悲壯背景,安史之亂爆發後,顏真卿與堂兄顏杲卿各自堅守平原與常山,奮勇抗賊。顏杲卿被俘殉國,其子顏季明亦壯烈犧牲。758年,顏真卿終於尋得侄兒首級,悲痛之餘寫下此文,以祭悼亡靈。全稿筆勢粗放、字跡潦草,塗改斑斑,毫無修飾之姿,卻因真摯情感而撼動人心。「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等語,飽含哀傷與控訴之情,觀者無不動容。石賡指出,《祭侄文稿》是書法史上少數與情感連結如此強烈的作品,超越技藝,直抵人心。

書法上,顏真卿獨樹一格,開創「顏體楷書」,以筆力雄健、結構端莊著稱。《祭侄文稿》則突破規矩,展現「字隨情轉、筆隨意走」的特質。他不僅是書家,更是民族氣節與道德風骨的象徵。此帖現藏於台北故宮,被譽為「最動人的草書」,是後世研習書法與中華文化情感的珍貴文本。

蘇東坡《寒食帖》:風雨孤舟中的詩與書

北宋文豪蘇東坡的《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其詩意與書法同樣出色。講座中,石賡詳細說明《寒食帖》的創作背景:1079年,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險遭斬首,後被貶至黃州。流放期間,他寄居定惠院,生活困苦,心情鬱悶。值寒食節,他回憶過往、感慨時局,寫下兩首詩,並親筆書成此帖。

全篇筆墨瀟灑、行氣舒暢,既有詩句的跌宕起伏,也有書法的沉穩含蓄。石賡評述道,蘇軾在字裡行間傾注的不是哀嚎,而是對命運的反思與對生命的包容。「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一筆一劃中透露文人堅毅與豁達。書法技法方面,《寒食帖》筆畫細膩,氣息連綿,展現蘇軾個人風格的書寫方式——不同於顏真卿的沉雄厚重,也非王羲之的靈動優雅,而是一種兼具文人氣質與生活痕跡的書寫實錄。此帖流傳曲折,曾入明代董其昌與清代納蘭性德之手,後被日本藏家收藏,歷經戰火仍奇蹟生還。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為書法愛好者不可不覽之作。

從書法看古人功過與藝術成就

談到歷代書家,石賡興致高昂地補充了幾位個性鮮明的書法名家。「唐代草書大家張旭,人稱『張顛』,作書時喝三杯就醉,揮毫如狂。他的筆法奔放,正是情感最直接的投射。」張旭任官時,曾有一位老先生常以小事請他判案,多次之後張旭覺得很奇怪,老先生才說因為我很喜歡你的字,所以才拿這些小案子請你批閱,張旭馬上就提供許多文稿滿足粉絲的願望。另外他也談到岳飛,「我們常以為岳飛是武將,其實他的書法剛健中見風骨,像他在五侯廟寫的〈出師表〉,筆力沉雄,堪稱『鐵畫銀鉤』。」〈滿江紅〉也是氣壯山河,沒有人可以模擬,農家出身卻能自學成功的典範,其文學與書藝皆達極高境界。至於宋徽宗,石賡則稱他為「藝術皇帝」,創立瘦金體,字體清瘦挺拔,極具個人風格。雖政治上爭議多,但藝術造詣非凡。「他是少數把美學實踐到國家層級的統治者。」石賡也分享最喜歡的書法家為趙孟頫,趙為元代仕臣,歷來爭議不小,但從文化角度來看,趙孟頫成功將漢文化在元朝延續下來。他的書法融合晉唐風格,又自成一派,開創文人書法的新高峰,也希望下次有機會聊聊趙孟頫的故事。

主持人曾敏傑提問:「人如其字,或字如其人?」每個人的筆觸各異,書法即是個性與風格的延伸,從古人如蔣中正、川普的簽名,到歷代名家的字跡,皆可窺見其人。石賡回應,雖有例外,如字貌俊美卻品行敗壞之人,但整體而言,字跡反映文化、修養與時代脈絡石賡也補充分享,「字如其人」雖有例外,但人的性格與氣質常能從書法中展現一二;他舉篆刻藝術為例,乾隆帝雖頻繁蓋章,卻也意外促成印章與書畫結合的獨特美學。他甚至想像,未來或可藉AI將乾隆印章去除,讓畫作「重見清白」,也讓欣賞方式更多元。「原本嫌惡,轉念之後,反成感謝。」石賡說。談到趙孟頫、岳飛等人物書法,他指出,即便歷史評價不一,從字裡行間仍能讀出文化延續與個人情懷;他笑稱,古代蓋印章像是「皇帝幫你按讚」,而這些文化遺產,正是書法之美的延續與再創造。

從書法回望人生體會學老

「今天的講座讓我重拾對書法的熱愛,彷彿回到當年練字的時光,真的非常感動!」頗多學員表示書法彷彿帶回學生時代,學習書法的時光,今日重新認識書法之美,也想要重拾毛筆練字。也有學員指出,現代生活充斥電腦字體與印刷楷書,雖清晰卻缺乏溫度與韻味。「我們的眼睛每天都在讀電腦字,性靈也逐漸僵化,今天看到行書、草書,彷彿靈魂都活起來了!」草書像舞蹈,行書如流水,真是久別重逢的感動。

在提問環節,有學員關注簡體字與書法傳承的斷裂問題,並質疑:簡體字是否還能發展出有美感的書法?也有學員提出科技變革對書藝的影響,像是新式鋼筆內含墨水,不須研磨、不用沾墨,是否可望讓書法更易普及?不過石賡也坦言:「那種筆寫不出傳統毛筆的墨韻與濕潤感,藝術性好像淡了一些。」現場學員普遍認為,新舊並行雖是趨勢,但書法的美感、筆觸、力道,仍需要從傳統工具與訓練中汲取。他們懷念學生時代的書法課與硯臺,也期待未來能將科技與傳統融合,讓漢字藝術不僅被保存,更能在當代被理解、實踐與欣賞。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高齡中心,在美國石氏基金會的支持之下,自2023年起,已為在地民眾辦理了15場文史講座,現並與圖書館合作,讓遠距的學員也可以透過網路即時上線觀賞,讓文史豐富高齡者的心靈,也讓臺北大學的社會責任,逐漸從三鶯地區透過網路擴散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