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第24屆傑出校友專訪_劉正學長「知識實踐 改變社會」

學歷:
社會學系79年度畢業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學博士

現職:
東海大學副校長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114314日校友中心張永森組長帶領專訪團隊前往東海大學,專訪本校傑出校友「學術成就獎」得主—劉正學長。劉正學長畢業於本校社會學系,並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學博士學位,現任東海大學副校長。長期深耕於教學與研究領域,已超過二十年,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並榮獲東海大學終身特聘教授之殊榮。最近幾年則積極推動教育部的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致力於將教學延伸至社會各層面,帶領學生多角度地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其中,劉學長所領導的「東福開放式養生村」計畫,更榮獲「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級殊榮,獲得各界肯定。

「在實驗室裡較沒有與人交流接觸的機會」在回顧自己的學術旅程時,學長提到,高中時他因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而大學進入植物學系就讀。然而,植物系的課程大多集中於實驗室,比起與人互動,更多時間是在與儀器為伴。正巧,他的兒時好友在台北攻讀社會學,這讓他有機會接觸社會科學的魅力,並決定轉系至社會學系。劉學長回憶道,轉系之初他並未決定走上學術之路,而是受到了三位老師的影響,才萌生繼續深造的想法。

第一位老師是陳寬政教授,陳老師是台灣知名的人口學家,所從事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前瞻性,40年前的研究就能準確推估現在的人口數量、平均壽命、疾病等,並有效規劃未來政策,這些研究深深吸引了學長,也讓他對學術產生了興趣。第二位老師是蔡明璋教授,蔡老師所教導的人文區位學,使劉學長這位擁有生態學基礎的學生,意識到數學模型和表格對研究的重要性,這也促使他與蔡老師有了更多的交流,蔡老師也鼓勵他朝學術發展,並給予了他許多指導與支持。最後一位是張清富老師,學長畢業退伍後擔任張老師的研究助理,在進行田野調查時,見識到了各種不同的社會現象,而老師對於學生細膩的關心,也給他很大的幫助。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去體驗別人的文化。」為了踏上學術道路,學長決定前往美國深造。回憶起在美國求學的日子,學長指出,英語能力對於留學至關重要。他從大四並著手開始準備,修習專業英語課程並閱讀報章雜誌,其中,閱讀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他回顧當時在美國的課程,發現與其盲目地閱讀老師提供的書單,更重要的是將知識內化並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身為外國學生,他深知,要將自己真正的想法表達出來,需要比他人花更多的時間與心力。在網絡尚未如今日發達的年代,他只能透過前往圖書館、查詢學者書評,藉此理解書籍的內容,並從中發掘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不斷的努力之下,語言並未成為他求學的障礙,反而成為了他與來自不同領域同學交流的橋樑,讓他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學長也提醒有志於留學的學弟妹,不能僅停留在憧憬的階段,而應該提前做好準備。

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學長決定返台投入教育界,研究多著重於社會與教育機會的不平等,2006年發表了「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的期刊文章,隨後學界投入此領域的非常多。另外,他於2012年以英文發表 “Does Cram Schooling Matter? Who Goes to Cram Schools? ”也被廣泛引用。78年前則在USR計畫的浪潮下開始推動相關計畫,其中最知名的便是「東福開放式養生村」。

「USR的重點是,當老師跟同學進入社區幫人解決問題的同時,要回到課程裡,要把過去在象牙塔裡所教東西,賦予它新的知識跟嘗試」談到如何讓USR計畫真正發揮社會影響力,學長強調,將學生所學與計畫實際結合是最為關鍵的。他們曾提出的許多方案,為了好記好推廣,還用近乎打油詩的方式來呈現各個項目:「看臉色」由資訊工程系開發臉部辨識系統,藉由外觀來判斷長者的心情;「寫當年」由文學院的學生與長者對話,並將他們的精彩人生故事記錄下來;「好好吃」則由餐旅管理系和食品科學系合作,為長者設計專屬菜單;「多多動」則是和運動健康學程的老師合作,為阿公阿嬤規劃運動內容和方式,並記錄運動的效果;「健康壽命延」則是和社工系和行政系的老師們合作,重新省思與高齡相關的政策。學長表示,讓學生走入社區的目的是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而非打亂他們的生活秩序,未來也計畫將把「東福開放式養生村」轉型為法人團體,以確保計畫不會因為經費問題而停擺,並能持續幫助更多長者在社區中快樂且健康地變老。

最後,學長也給予學弟妹們一些建議,指出大學期間應該學會以下六點:首先,學會邏輯與思考;第二,學會觀察,尤其是如何辨識不同立場的聲音,並從不同角度理解與體諒他人;第三,學會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第四,避免空談,要腳踏實地地付諸行動;第五,親自走訪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觀察和了解各種社會現象;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顆溫暖且關懷社會的心。